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股價,棉花與尼羅河密碼》,貝諾.曼德伯(Benoit Mandelbrot)著

會知道這本書,是在一個論壇的討論串中有人提到,之所以會有興趣,自然是因為不了解為什麼這三者居然會有關係,覺得似乎是個有趣的主題,於是就從圖書館把書借了回來。

原來,這本書背後的主題其實是「碎形」,作者根本就是碎形理論之父,以前以為,碎形是比較偏向數學的東西,沒想到作者在經濟學領域,也發現了碎形,從作者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其實某個領域的突破,是有可能可以類推到其他領域的。


在台灣,我覺得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最近十幾,二十年來的水災了,政府官員總是說,雨下得太大了,城市的排水系統,設計的標準是二十年或是三十年的雨量標準,但「某次」的降雨量卻是百年標準的降雨,所以淹水是天災...我猜,這個二十年雨量標準,背後的統計模型,應該是所謂的「常態分佈」在平均數附近發生的比率最高,極端值的比率發生機則非常低,但讓人不得不懷疑的是,為什麼二十年來卻發生了這麼多次,百年標準的降雨,淹了這麼多次的大水?如果是百年標準,不是應該一百年才發生一次嗎?

從本書中,尼羅河的氾濫頻率可以看到一點端倪,泡濫頻率背後的統計模型,根本就不是「常態分佈」,而是「碎形」,所謂的百年標準,其實每十,或每廿年就會發生一次,以這樣來說明台灣的降雨,似乎還頗有道理。

只是作者也承認,想用碎形理論來預測股價,其實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倒是覺得,應該利用碎形理論來重新評估一些建設的設計,例如大樓,橋樑的耐震標準,或是排水系統的防降雨標準等等,應該可以在災害來臨時,多挽救一點人命,比預測股價,應該更有意義。

雖然我覺得「碎形」是個挺有趣的主題,不過這本書還是太大部頭了點,我自己看著看著,都會不小心打瞌睡,前後大概花了三週的時間才看完,真的有點累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