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閱讀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不懂神話,就只能看裸體了啊》,顧爺著

近十幾,二十年來,台灣其實有許多向西方借展的畫作展出,雖然不常去,但也去逛了幾次,有不少畫作,其實真的是看不懂寓意,只能看看畫上的裸女是不是漂亮,沒想到,這次在逛書店時,居然看到一本書把我的心聲講出來了,《不懂神話,就只能看裸體了啊》~

看完之後,我覺得這本書,其實是本非常好的工具書,最有價值的,是兩張表格,一張是希臘神話的關係表,另一張則是希臘羅馬神名對照表。

希臘神話的關係,簡單講,就是以第三代神王─宙斯為中心,然後,很多的女神,女人都跟他有一腿,所以,只要在畫中看到美女加動物,大概畫的就是宙斯的偷情故事了;既然宙斯是第三代神王,往上就有第二代神王─克羅納斯(Cronus或Kronos,十二泰坦巨神之一),再往上的第一代神王則是烏拉諾斯(Uranus,亦稱為天空之神),由於神是不老不死的,無法像人類王朝那樣地改朝換代,故每一代神王都是殺了上一代後而上位的,下筆至此,才發覺,故事中說,預言這些神王會被自己的兒女推翻,這叫做預言嗎?不是必定會發生的事情嗎?只是早或晚而已。
既然故事是以宙斯為主角,其自然繼承了「天空」的權柄,以閃電為號,兄弟波塞頓則為「海洋」之神,以三叉戟為號,至於黑帝斯,只剩下可憐沒人要的「冥界」,因而腳邊會有一隻三頭地獄犬;其他的故事,就以宙斯的兒子女兒這些神,或是半神為主了。

至於希臘羅馬神名對照表,由於這兩者常見於電影或是小說等創作中,若不理解,其實對於故事背後隱藏含意就無法完整體會,真的是挺有幫助的整理。例如:
原來宙斯是希臘神名,羅馬神名則是朱比特Jupiter,
月光女神的希臘神名是阿特蜜斯Artemis,羅馬神名則是黛安娜Diana,
戰神的希臘神名是阿瑞斯Ares,羅馬神名則是馬爾斯Mars,
小愛神的希臘神名是艾若斯Eros,羅馬神名則是丘比特Cupid,
冥神的希臘神名是黑帝斯Hades,羅馬神名則是普魯托Pluto。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星巴克,宜得利獲利10倍的訂價模式》,千賀秀信著

在設定產品定價時,有三種方式,成本加成,需求導向,與競爭策略。
1. 成本加成,工業化後最普遍的訂價方式,依照生產成本,加上利潤後得出產品價格。
2. 需求導向,發展自有品牌時,應該採用的訂價方式,依照顧客願意消費的產品定價來制定產品的價格,極有可能,可以賺取超額利潤。
3. 競爭策略,作為市場的後進者,必須先找到自己產品上市後,在市場上的定位,參照類似定位的競爭者來制定價格,或是,要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以擊敗競爭者來訂定價格。
上述三種策略中,台灣的代工大廠,基本上,最熟悉的就是第一種了,因此,都只能賺取所謂的合理利潤10%~20%,甚至還會因為彼此之間的競爭,曾經出現3~4%的毛利率。
第二種策略,最為知名的,自然是蘋果手機,其超額利潤甚至吃掉了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九成以上利潤。
第三種策略,目前最成功的,應該就是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大陸品牌們,例如OPPO與小米,這兩家都是非常明顯的後進者,抓到不同的利基點,採用了不同的定價策略,目前都成功地闖出了一片天。

本書的後半段,還提到了一個零售市場的定價策略,但閱讀本書之前,其實我一直都搞不懂,這樣為什麼能賺錢呢?為什麼商家會推出「第二件半價」這樣的銷售模式呢?
首先,必須先分析一下,這樣的商品的價格結構:
書中以男士西裝為例:
材料費的變動成本占定價的15%,為什麼材料費叫做變動成本呢?因為一次生產的量愈大,材料費愈便宜,這是會因應不同的狀況而改變的。
售出一件西裝的固定成本占定價的70%,這部分包含店員的薪資,服務客戶所產生的相關費用,這是每賣出一件衣服一定要支出的費用,這是不會變動的。
另外的15%則是利潤。
當一位客人買了第二件西裝的時候,固定成本幾乎為零,不用再重新量身型,試裝等等,只要直接拿取相同尺寸的型號即可,因此,即使第二件的售價為半價,但成本只有變動成本的15%,其利潤其實是35%,遠大於賣出的第一件。
這就是為什麼,店家會推出這樣的模式,甚至,在某些場合下,當顧客採購第二件衣服時,可以跟店家要求額外的折扣。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從0到1》,彼得.提爾(Peter Thiel)著

這本書其實在家裡放了很久,我也忘了當初為什麼沒有看完,隱約有印象是這本書寫得很好,就在一個較為悠閒的週末,從書架上把書拿下來,一看就停不下來,很快地把書看完了。

書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是:「你對未來有什麼想法?」只有對未來有想法的人,才會投入全身心去創業,去努力,為了把自己看到的未來,手把手地實現,從沒有到有,從0到1,讓世人因此而受惠;當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想法,看不到未來時,很自然地就不會有創業的行為,當手上有一點閒錢,就只會想要玩金錢遊戲,希望錢能生錢,於是美國華爾街就應勢而大賺其錢,這也是作者之所以判斷目前的美國處於對未來樂觀,但卻沒有目確方向的緣由。

另外還提到一件有趣的事,討論了電腦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現在市場的主流似乎是希望讓電腦像人腦一樣,人類能做到的事情,期望電腦能夠做得比人類更好,例如下棋下贏人類,於是,就有人不斷地擔心未來電腦會不會取代人類?甚至像《魔鬼終結者》,《駭客任務》,人類反而成了被壓迫的一方,掙扎求生;作者提出了很不一樣的看法,那樣的未來,在近期,至少一兩百年內,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電腦的基礎是1+1=2這樣有序的邏輯,是設計來快速且大量進行類似的運算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類發想出理論基礎,驗證的復雜計算,則交由電腦進行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所以現在的電腦邏輯是不可能取代人類的,所以大家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人類與電腦進行更緊密地合作,發揮出1+1>>2的綜效,讓人類看見的未來,能夠更快地實現!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著

一直都對經濟學有點興趣,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居然是在10週年的時候,再出了一個增訂版,首先,這應該表示這本書賣得很好,至少在經濟領域的書籍中應該賣得很好,再者則是書中的觀點應該頗受好評,或者能引人深思,所以讀者才會想要在十年後,繼續看看作者會為本書增添哪些內容,作者的觀點是不是仍在世界經濟的運作上發生影響。

說實話,我完全沒想到這本書我居然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差不多兩個月,然後,某些段落還特別引人入睡,看一看就打瞌睡,雖然看起來不厚,卻頗有在啃大部頭的感覺。

一件T恤從原材料開始,是從美國的德州棉開始的,而且還不是以前在課本上學習到的,由於美國的田地大,又全部機械化,所以單位成本低,因而讓美國棉成為全球第一大的出口商品,或許有部分原因是,但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政府補助,也就是說,美國在棉花上建立了關稅壁壘(完全違反了我所以為的,全力支持全球化的美國...);第二站自然是世界工廠的中國,生產完後,接著再輸入美國送抵美國消費者手中,此時美國又為了保護美國當地業者,對每個輸入國家限制可輸入額度,因而產生除中國以外的許多T恤輸入大國,例如台灣,南韓都一度因此而扶植了紡織業,只是後來就隨著成本的上漲而外移到了成本更低的其他國家了;最後,由於美國有回收二手衣的管道,這些二手衣會再被輸出到非洲為最後一站。

看完本書,果然是不能對一個組織抱持幻想,以為其會「吾道一以貫之」,舉著「全球化」大旗的美國,在其強勢產業利用全球化大占便宜的同時,會願意在弱勢產業讓利,大錯特錯,由於弱勢產業的投票權,反而會讓政府對其大加保護,以鞏固選票,至少在民主制度下,強弱勢產業在不同領域,會推著政府採行不同的政策為各自的產業帶來最大的利益。

在台灣,最大,最有力的產業,或許也同時是唯一有辦法發聲的產業,就是外銷業,所以台灣政府長期維持低匯率為這些公司爭取價格優勢,即使已經明顯到被美國警告操控匯率也在所不惜。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到此為止吧!風太郎》,萬城目學著

之前看過幾本萬城目學的書,都是帶點幻想,卻又基於現代社會背景的書籍,輕鬆有趣的小品,我是以這樣的認知來閱讀《到此為止吧!風太郎》的。

結果一翻開,這是一部時代劇背景的忍者小說,作者的自序中寫道,他想類比一個沒有目標,混日子畢業的大學生的忍者小說,書中的主角風太郎,就是一位成績普普,在畢業考時搞砸的忍者,因為畢業考搞砸了,接不到工作,整日無所事事,只能隨波逐流的一個忍者,被優秀同學拉著從事危險任務,最後是不是真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呢?

由作者的自序,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國高中的時候,目標很明確,在第二年或是第三年的時候,立下計劃,把三年的教材重新複習一遍,在聯考的時候把成果展現出來,然後就升級了;一切在到了大學之後變得完全不一樣,大學並不是在大四那一年,把四年所學複習之後就可以升級的,即便想念研究所,也要考慮是要念哪一系所?如果要進社會,要找哪一類的工作,該怎麼準備?當時的我,完全沒有頭緒,不知該怎麼辦?身旁的長輩們,似乎也不知該怎麼幫我?僅有的幫助便是,我似乎某方面的能力不錯,要不要試著去念念那一類的課程?四年下來,就是用這樣相對沒效率的嘗試法(try-and-error)來尋找方向。

或許該說,有點不幸的是,男生比女生多了兩年的兵役,大學時不用直接面對選擇的壓力,就慢慢地嘗試,還沒有結果就畢業了,之後其實也只有一條路,當兵去;偏偏當兵時又是最不要花腦筋的時候,退伍後,糊里糊塗地就進了社會開始工作;十五年後的今天,由於這本書的聯想,才讓自己知道,大學時我需要的,其實不是人家告訴我,嘗嘗這個,試試那個,而是應該要找到一個方法,可以讓自己在兩到三年內找到方向,只要找到方向,自然就能想盡辦法完成,或許,這是目前大學教育的通病,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只能積極或消極地去嘗試未來的方向,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運氣可以在一片迷霧中,不小心撈到一台指南車。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安德闇影》,歐森.史考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著

本書是《致命兒戲》,或說《戰爭遊戲》的外傳,《致命兒戲》我在2013年年初看完,電影版在2013年年底上映,又過了兩年多,才從圖書館借了這本外傳《安德闇影》,其實,本傳的角色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根本就不記得,曾經出現過「小豆」這一個角色!

在《致命兒戲》中,讀者看著安德與成人之間的對抗,如何一步步喪失純真,又保有一點真靈(自我)而能不迷失自己,但在《安德闇影》則沒有這樣的掙扎,小豆是個擁有超高智商的孩子,靜靜地從線索中推導出隱藏在背後的真相,然後再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對應一切,給人一種從上帝視角觀看的優越感,這也是另一種挺不錯的感覺!

或許由於這兩本書寫的是同一個故事的不同視角,但如果只是單純轉換視角,只會給人解說謎題的感覺,如果能做到連角色的個性,心路歷程都不同,才會有機會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甚至感動,最終在亞馬遜的讀者評語中才能得到那麼高的評價,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功力,真是厲害!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獵魔士 (Chrzest Ognia) 》一二集,安傑.薩普科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著

在一個討論奇幻小說的討論串裡,得知了《獵魔士》的故事,對故事背景其實並沒有什麼了解,單純因為圖書館有進書,就從圖書館預約回來看。

獵魔士,是一個戰鬥工具的群體,似乎是網羅了世上的孤兒,經過訓練,再加以鍊金藥劑的改造,讓每一個獵魔士都擁有出色的戰鬥能力,再加上戰鬥時能夠忽略痛覺,傷口,又能維持在高度興奮狀態(或許可以簡稱為「狂化」狀態,比較淺顯易懂),是世界最強悍的戰士,沒想到這群戰士還以消滅散佈在世界各地的魔獸為己任,滿世界到處跑,故事的主角傑洛特,身為獵魔士的一員,的確殺了不少怪獸,不介入世界政治的合緃連橫,可惜身不由己,上天把政治風暴中心的小女孩(流亡公主奇莉拉)交給了他,他只好和一群夥伴,一起追尋,一起解決問題。

從介紹來看,《獵魔士》是一套五集的小說,和習慣的英美一套三集不太一樣,不知是不是因為如此,我覺得前兩集的實在不太精彩,再加上我的習慣是在睡前看書,《獵魔士》有時候會讓我看著看著睡意就擁上來,只好提早睡覺的小說,雖然這也算是一個好處啦...由於前兩集不夠吸引人,短時間內,我應該不會繼續去看後面的幾集了。

以目前看的兩集來說,個人在閱讀上遇到了兩個困難點,就如同《魔戒》一樣,《獵魔士》的世界中,有不同智慧種族,互相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的語言,結果,書中的某些對話就完全看不懂,使用的是精靈語或是上古語,老實說,我不懂這樣寫作的目的為何?難道作者另外出了一本精靈語字典,我要拿著字典來對照嗎?看故事看到一半,突然有一段對話完全看不懂的感覺實在很糟,被迫要去猜,對話的主角可能在表達什麼意思,怎麼將上下文串連起來,反而導致了劇情連結上的斷點。

第二點則是這個世界有許多不同的國家,這一點很正常,相對比較少見的是設定上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貨幣,互相之間的匯率,作者沒提,甚至到底日常生活的物價水準也沒說,在沒有參考的基準下,實在無法理解,作者直接給出一些貨幣說的意義是什麼?例如某某人的懸賞金額是二十弗洛倫?我根本就不知道那是多?還是少?難怪我看過的奇幻小說,甚至包含以中世界為背景的小說中,大多直接用金幣,銀幣,銅幣來表示,畢竟金銀銅能夠非常直觀地讓人對事物的價值有個明確的感覺,若有合適的劇情,再找機會多說明兩句,即使沒有說明,也不會造成讀者理解上有太大的誤差。

我不知道這兩點倒底是作者本身寫作上使用的手法?還是譯者在翻譯時沒注意到,未能合適地增加一些說明,以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思?總之,這兩個地方造成我在投入劇情上的困擾,一個多月來,看書的進度非常慢,屬於不好啃的大部頭書吧!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

這本書,當初是在網路書店逛的時候,因為書名特別,再加上一些封面的簡介似乎也挺有趣的,所以就直接下訂購買,又隔了段時間才開始看,才發現原來這本書當時還滿火紅的。

這本書,或說阿德勒哲學的重點,我覺得是「活在當下」,因為活在當下,所以過去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我無法改變,但是當下我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承受了過去事件的自己,卻是由自己在當下來決定的,而不是因為過去的事件,導致自己在當時做了什麼決定,或者潛意識中為自己做了什麼決定,一連串的影響下,而有了今日的自我,這是佛洛依德的哲學,某種程度上,把今日對自己的不滿意,相關的責任放到了昨日的自己身上,由於是昨天的自己,已經無法改變,於是今天的自己責任一輕,又可以繼續輕鬆地過日子,日復一日,雖然每天都對自己的狀況不滿意,但也不會有所改變;當人活在當下時,應對就不同了,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想改變自己,就必須由自己當下做出改變,無論這個改變是否會在當下帶來痛苦,只有當下就改,自己才能更接近理想中的樣子,未來的某一天,自己才會滿意自己的狀態,而這一段日子的努力,也才會讓人感受到充實的生活,享受活著的感覺。

至於書名《被討厭的勇氣》,則是強調在決定做出改變的當下,自我需要「足夠的勇氣」才能跨出那一步;生活中,人們還是喜歡處於一個平和的環境,想要打造一個平和的環境,大家的直覺都是就讓大家都開心就好,卻沒想到,身邊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利益,想要讓大家都開心,反而是一件非常辛苦、幾乎做不到的事情,似乎只能讓大家不要生氣,卻不能讓大家都開心。
如果能夠理清楚,身邊的人會不會開心,事實上是由他自己當下決定要不要開心,而不是由於自己做了什麼事,影響了他是否會開心,自己要關心的,只有自己,面對困境時,決定採用什麼方案,是因為這樣做對自己最好,其他人如果觀點相同,會為自己開心那是最好,如果觀點不同,反而因此生氣而疏離,其實也沒什麼,不同類的人,何必強求在一起生活呢?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小論文大師教你寫作的技術》,鈴木銳智著

雖然台灣沒有所謂的「小論文」,不過,總覺得要讓筆下言之有物,似乎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即使有時候自己也花時間在網路上找了一些資料,要整理出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一件頗花心思的事,如果本書能夠有所幫助,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強烈建議,別用「起承轉合」,應該用三段作文的方式來寫小論文,起承轉合只適合娛樂作品,看到這一點,再自己想一想,真的是如此,每一部電影的架構幾乎都是如此,一開始描寫一個起頭,接下來似乎一帆風順,如果持續下去,就是一個平凡,幸福的人生,於是總會突然急轉直下,發生意外,主人翁想盡辦法解決意外,終於恢復平靜,還真的是用來說故事的結構呀!以前的國文老師,居然教我們寫論說文的架構是起承轉合,根本就教錯了吧!

回想自己過去寫讀書心得時,基本架構還真的都是三段就講清楚,偶爾寫到四段,但大多是因為想講的點太多,所以才把第二段拆開,才不會某一段的文字太多,看到就覺得累,不想讀,其實大架構還是只有三段,也許,當用很直白的方式在說明自己的觀點的時候,真的只需要三段就能講清楚了,寫到四段,反而容易模糊焦點。

就書中的解釋,小論文似乎是指六百字左右的論說文,在台灣,這似乎是國中之前的作文要求,高中以後就大多被要求要八百或是一千字了吧!難怪會說是「小論文」,不過看書中舉出的題目,「公益團體或府機構經常爆發貪污問題,請敘述對此種現象的看法。」或是「請就死刑制度的優劣,發表看法。」高中前,真的有人曾經想過嗎?有老師會要求學生思考這麼嚴肅的議題嗎?我覺得我自己好像甚至在大學時,也很少思考這些問題,自然對怎麼解決,或是怎麼樣才能嘗試解決,就更沒有概念了。

不過,回想起去年的「太陽花學運」,今年的「高中生反黑箱課綱」,發現新一代的學生,似乎思考了很多,我自己以前根本不會去注意的事情,他們甚至站出來,提出想法想要解決;以前我真的覺得教改是失敗的,因為台灣的社會不需要這麼多的大學生,從這個角度來說,教改似乎又是成功的,這一代的學生似乎比我們這一代,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不過,或許,這個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新一代太容易從網路取得資訊而自己培養出來的?呵~

回到這本書本身,如果不太知道要怎麼表達意見的人,我建議要看,然後多寫,自己檢查看看是不是能在六百字,或甚至八百字內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磨練,之後應該就可以清楚地用口語述說自己的意見了;如果家中有小朋友,我覺得這本書應該也適合國中生閱讀,記得從國中開始,老師就比較會出論說文的題目給學生練習,好好練習這本書的觀念與小技巧,應該可以寫出一篇相當出色的文章,當然,若能夠多思考一點,落實到生活中,溝通與做事方法上,都會有所進步。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回話的藝術2》,五百田達成著

這本書的副標寫的相當好,
「正確答案得罪人,聰明答案會惹人厭!你需要同感回話」,
再加上這已經出到了第二集,代表有不少人認同作者的看法,是真的有幫助,於是我決定要看一看。

我覺得作者本身其實沒有想要提出「同感回話」的意思,雖然在書中的五十個例子中,作者都有所建議,但是,他並沒有定義那就是「同感回話」,甚至我還不記得作者曾在書中使用這個詞語,只能說編輯的廣告功力厲害,恰好打中我的點,喜歡學習新東西,有個新名詞,就會讓我想要弄懂是什麼;再加上作者直接提出了五十個生活中,或是工作上可能會遇到的談話內容,看來是個很實際的作者,不會講空話,於是我就買了書了~

看完這五十個例子,我覺得像日本,或是韓國,這樣上下階級很重的社會中,是蠻有用的工具書,也許真的有機會能夠提點自己也說不定;但在台灣,以前也許有一點,但以現在來說,其實不少案例應該都不會發生,如果真的有類似的誤解產生,我只會覺得當事人有點太過吹毛求疵,例如「不好意思」,「還請多多包涵」,會有人真的把這兩句話聽進去嗎?不過就是工作上,修飾詞句的表面用語而已,老實說,跟「幹xx」的發語詞有什麼區別嗎?在台灣,不會有人真的因為你說了很多的「不好意思」而改變想法,特地去占你的便宜的;所以,這算是一本不太符合台灣現狀的翻譯書,只有少數案例,真的稍微有參考價值,但我又不想去翻第二遍,找出有哪些案例是有參考價值的。

最後再下一個結論,書中完全沒有提及回話的「原則」,所以五十個案例,只是五十個案例,沒辦法透過「原則」加以衍生,變成適合一百種,一千種情況的通則,這也是這本書相對較不具參考價值的原因。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人類大歷史 (Sapiens)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

本書的副標是「從野獸到扮演上帝」,簡單講,本書在講述的,就是人類的歷史,從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不否認,由於對現在的教育體制缺乏信心,偶爾總是會懷疑,過去學生時代所念的知識,倒底是不是知識?還是其實只是黨國體制下,洗腦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對於歷史的普及讀物,都有興趣要看一看。

還記得歷史課本第一章,史前人類,都會提到尼安德塔人,北京猿人等等,都是很個別,零散的介紹,從來沒有介紹他們的關係,一方面是缺乏資料,另一方面可能是學說眾多,多說多錯,乾脆就不提,但我個人一直覺得,歷史課本上教的,似乎就應該是有連貫性的,從最久遠以前的故事開始講,沒想到,本書中提到,其實尼安德塔人,北京猿人等其實和現在的智人(Homo sapiens)都是不同人種,也就是說,互相之間是無法通婚的,我以前一直以為,智人與他們之間,是有點類似現在的白人,黑人與黃種人的關係,原來,差別這麼大呀!

為什麼「智人」如此地特別?在過去數十萬年來的環境變遷下,勝過了其他的人種,成為現存的唯一?作者提出了「認知革命」為解答,智人具有「共同信念」而能產生規模更大的群落,更大的群落代表著更有效率的分工,更能適應環境,因而能夠從東非,逐漸擴展到全世界,至於尼安德塔人等其餘人種,也許因為團體過小,無法適應環境而滅絕,或許因為爭不過智人團體而滅絕。
認知革命簡單講是社交技巧,從八卦就可以維持的150人團體,到數千上萬人的「有限公司」,再至數百萬,甚至幾億的「國家」,都是一群人,共同相信某個「虛擬概念」,共同認知我們屬於某個團體,在什麼情況下,會有什麼反應,互相之間不會有合作上的障礙,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取得共識,而對環境的變化產生相應反應,最終存活下來。

智人在適應了整個大環境後,又經歷了「農業革命」與「科學革命」而走到了目前位在生物鏈頂端的位子,在一開始的採集,狩獵生活,事實上是養不起那麼多的人數,因此智人的數目並沒有大量增加,這時候,其實智人的生活是相對懶散的,每天可能只要工作四到六小時,就可提供全家的食物,走入農業社會後,反而每天要工作八到十小時,但卻不一定能供應全家飽食,很多時候,都只能勉強維持不會餓死...僅管如此,對整個種族的好處是人口大量增加;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大量上升,帶來的改變更大,可讓大部分智人都能溫飽,人口的增長,更是之前無法相像,目前全球已有70億的人口,最尖端的科技,則已開始跨入「神」的領域,開始造物了;許多小說或是神話都會提到,亞特蘭提斯之所滅亡,就是因為把手伸進了神的領域,又要走上這條路了嗎?呵~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當企業購併國家 (The Silent Takeover)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著

近日來,台北市的BOT案件,讓人發現了隱藏在其下,被掩蓋了許久的秘密,對照本書封底所寫,真的是一個好問題,「如果國家變成企業有,企業治,企業享,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目前全球的社會價值主流,基本上是「民主」與「資本主義」兩者,以前我沒有發現,看了本書才知道,這兩者居然是互相對立的概念,民主追求的是社會上每個人的平等,一人一票,票票等值;資本主義追求的是財產私有,有能力的人,就該擁有更多的資源,貧窮者就是能力不足,懶惰,陷入困境只是他應得的;這兩者的概念,反而是互相衝突的。
說來有趣,政治上的「民主」,似乎應該與經濟上的「共產主義」配對,都以人人平等為基本假設,故而有類似的追求,有一致的目標,也許反而能發展得不錯?諷刺的是,世界上卻沒有一個這樣體制的國家!

現在的主流,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壓過民主了,經過代議政治選出來的代表,已經不再能代表多數民眾的聲音了,來自企業的大額政治獻金,讓代表們心甘情願地為企業服務,甚至企業不用提出要求,代表已經幫忙考慮清楚,甚至都安排好了,企業只要收下相關回饋即可,由於民眾看得愈來愈清楚,民主已無法帶來改變,投票率愈來愈低,人選再怎麼更迭,都是為企業服務的!
民眾能做的,只能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畢竟企業的命脈是生產,販售產品,若民眾能團結一致,不消費某企業的產品,直接對企業施加壓力,反而能帶來改變,就像近日台灣人民針對「頂新集團」的抗議行為,就正好符合作者在十年前觀察到的現象,而頂新集團與政府也因此被迫做出了與過去不同的行為或政策,事情似乎的確往人民期望的方向發展,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某些微光,台灣仍然有改變的機會!

讓人失望的一點,是作者在最後提出的解決方案,建立世界社會組織(World Social Organization),對我來說,就像是另一個聯合國,看不出來會有所不同,能帶來不一樣的改變嗎?或許是期望太高,問題太難,真的有什麼可行的解決之道嗎?
企業的能力實在太強大了,就像過去的貴族一般,甚至可以掌權達一百,兩百年,勢力根深柢固,只有人民自覺,真的認知到,自己的一次,兩次,三次的消費行為能夠牽動背後代表的企業,進而影響企業的行為,強迫企業做出改變,用另一種「民主」去牽制「資本主義」的力量,若不願改變,就將其掃進歷史的塵埃中吧~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火星任務》,安迪‧威爾(Andy Weir)著

曾經,不少人都想過,如果火星上有火星人的存在,似乎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畢竟這代表地球人在宇宙中並不孤單,且鄰居就還住在隔壁而已,呵~所以美國也有為數不少的火星探測計劃,逐漸揭開了火星的面紗;這本《火星任務》的故事,發生在一次太空人登陸火星的任務,由於強烈的沙塵暴,導致任務在登陸不久後就被迫放棄,甚至還因此損失了一名太空人,沒想到,陰錯陽差下,馬克.瓦特尼保住了性命,但在缺乏一切生存資源的情況下,馬克要如何在火星上繼續生存?他又要如何才能回到地球?

當學生時念過,生命三要素是陽光,空氣,水,但人不能只靠這三者存活,還必須攝取熱量才行,而這些要素,在火星上皆無法直接取得,馬克必須想辦法從出任務時帶到火星的設備,或說行李中變出來才行,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再加上何時在地球的地面人員才會發現馬克的存在?發現之後又需要多久才能有下一批的太空人抵達火星把馬克接出來呢?本書幾乎都在解決這一類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難度超高,當作者提出解決方案之後,會讓讀者覺得,又學到了一課,原來還可以這樣做呀!這是這本書好看的地方,想像到火星出任務的情景,又能學到一些新東西,雖然似乎很難有機會用得上,哈哈~

還記得,應該是電影《阿波羅十三號》中,有遇過一個滿不可思議的難題,為了要把太空船與登月小艇上的空調系統相連,動用了許多資源,就為了把正方形的接頭接入圓形的接頭,明明是一樣功能的設備,卻使用不同的接頭導致兩者無法直接互相取代或是共同運作;在本書中就多次強調,所有設備皆使用相同接頭,如果A損壞,可以直接使用B取代,這也算是終於學到了一課吧!這個小地方,也讓我覺得挺有趣的!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從達爾文到愛因斯坦》,馬里歐.李維歐(Mario Livio)著

畢竟是念理工科出身,對於達爾文,愛因斯坦這些科學家,有一定的熟悉度,也會想知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些故事,看到這本書的副標:科學理論的美麗錯誤與演進,原來這些大科學家,也有犯過錯呀!

老實說,書看了一半之後,就開始覺得有點無聊了,因為發生在每個科學家身上的故事都很像,在看過兩個之後,對第三位就比較沒興趣了...透過本書,我倒是對大科學家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而不是只是課本上,某某某提出了某一個劃時代的理論或定律,接下來,就是這個理論,定律的適用範圍,然後就是細節的計算,做題目,真是無聊透了~

大科學家在面對科學難題時,因為時代的侷限,他總是只能得到有限的資料,也許在十八世紀以前,他必須要在有限的資料上,加上自己的想像力,才能提出一個相對較為完整,能夠解釋自然的理論,例如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雖然達爾文已經自行做了許多的觀察,但對整個物競天擇的理論基礎來說,仍然過於薄弱,所以他加上了不少的想像,甚至調整了當時的一些主流看法而提出物競天擇;之後的科學家,雖然能夠有更多的資料,更多的交流,但對於未知,仍然只能根據自己的想像而提出理論,就像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因為當時的他認同的主流學說而加上,後來認同變了之後發現似乎不需要,因此就認定宇宙常數應該為零,不過近代的新發現,新理論又認為宇宙常數似乎不該為零。

這些錯誤,真的是錯嗎?其實我不這樣認為,在當時的認知下,科學家提出的各種想法,本來就一定會有漏洞,後續的科學家才會在得到更多的事證,認識之後,再提出更新的理論加以修正,甚至推翻,這不就是科學前進的方式嗎?從作者這樣的角度切入來介紹科學家及其理論,我會覺得有點事後諸葛的感覺,不是很能認同。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小眾,其實不小》,詹姆斯.哈金著

由於自己身處的產業並不是一般大眾熟悉的,自認為是屬於所謂的小眾市場,屬於少量多樣,毛利相對較高的市場,當在書店看到《小眾,其實不小》時,就覺得,雖然不一定有直接相關,但讀一讀書中看到的趨勢,應該也是有幫助的。

在過去的一九八零,九零年代,由於通路與資訊的相對不發達,社會大眾所能接觸到的資訊有限,成長過程背景的相似,造就了一批的有著相同喜好的中產階級,企業只要抓住這群人的喜好,就能占有大多數的市場,這也是許多在那個年代成功的企業的故事;慢慢地,作者發現,進入廿一世紀之後,這些企業的成長出現了瓶頸,衰退,某些甚至已經被淘汰,為什麼?

因為新的一批年輕人獲取資訊的管道和以前相比有太大的不同,甚至過去的中產階級,也得到了新的工具,Internet,網際網路,導致過去的「中間市場陷落」,大家不再購買一樣的東西,大家都去找自己非常有興趣的東西了,同一個市鎮中,可能只有一個人專門在收藏某些特殊類別的紀念品,上了網際網路才發現,原來全世界有那麼多人和自己有同樣的興趣;類似的道理,現在的新興品牌,品牌故事都不是為了滿足全部的(或說六七成以上的)客戶,針對的對象反而都是少數,而且因為是少數,這些特別的顧客還願意花很多的錢來購買,是一門這個時代的好生意!

在全書的最後,作者也提出了一個隱憂,當大家都能在網路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再加上搜尋引擎的個人化,似乎有可能變成,大家就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一群相同性質的人群中互相取暖,聽不見其他的聲音了,在搜尋引擎的搜尋結果中,根本不會秀出搜尋人不喜歡,不想看到的連結,這似乎是老子理想中的世界,「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還好的是,一個人不太可能只有一種特性,可以被分成很多類,可能就會加入很多種社團,也許還是有機會接觸不同的聲音,不致於整個社會都那麼地孤僻吧!

剛看完書,就發現了一個很諷刺的例子,蘋果的iPhone 6/6+剛上市,這可是針對主流市場的大作,銷售超棒,可能很難找到賣得更好的產品了,似乎讓這本書的說服力弱了點...我個人的解釋是,蘋果的形象塑造太成功,雖然針對的是一個小市場的形象,例如美形,完美的產品等等,這形象同時也是大多數人願意追求的目標,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的追捧與購買,讓每個購買的人都覺得離心中的完美更進一步了!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解憂雜貨店》,東野圭吾著

一次在逛誠品時,發現有東野圭吾的新書─《解憂雜貨店》,記錄下來,慢慢等著圖書館進書,進書之後,又慢慢排隊,終於在最近拿到手了,拿到手才發現,這是熱門書,兩星期內就要還了,難怪可以這麼快就輪到我看,記得當初可是排在一百五十多位,哈~

靜僻的街道旁,佇立著一家「解憂雜貨店」。只要在晚上把寫了煩惱的信丟進鐵捲門上的投遞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後面的牛奶箱裡拿到回信解答…
雖然文案是這樣寫的,但全書的開頭卻是三個不良年輕人,剛闖了空門之後,要尋找一間老舊的房子躲一個晚上,還真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不是要幫忙解決煩惱嗎?
結果幾個段落之後,這間老舊的房子,就是當年的「解憂雜貨店」,以此為開端,全書的各段小故事,一一串連了起來,雖然用的是老梗,加入了新變化,讓人看得心情愉快,還帶著點青年熱血,鼓勵了這三個年輕人,也鼓勵了讀者,真的很棒!

人難免都會遇到煩惱,此時就會想聽聽其他人的意見,只是,這個「其他人」其實很難尋覓,太親密了,似乎不夠客觀,太疏遠了,又無法相信他會認真回答;真的會希望有個專門解決煩惱的窗口,可以給自己一個客觀,又認真回覆的意見。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我殺了他》,東野圭吾著

記得看過幾本東野圭吾的小說,都不錯看,這次在書店注意到這本有點驚悚的《我殺了他》時,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跟圖書館預約,等了半年多才拿到。

在文壇金童玉女的婚禮上,新郎在眾目睽睽下遭到毒殺,三名嫌疑人皆在內心獨白:「是我殺了他」。加賀恭一郎卻明白指出,兇手只有唯一一人,隱藏在層層假象中的唯一真實究竟為何?


=====以下有雷=====


這算是一本切入角度很好的推理小說,從三名嫌疑人的角度來看整起事件,也都有動機,同時所有跡象也都被警察加賀恭一郎查出,最後在新娘的要求下,大家齊聚一堂進行推理,對質,將整個劇情推展到最高潮,可惜,在最後的煙火爆發前,本書完。

這樣的寫作方式,用在推理小說應該是滿適當的,畢竟看推理小說的讀者,應該都喜歡動動腦,給個考題,也算是作者給予讀者的小考驗;可惜,似乎是時間點不合適,這時候我超不想動腦的,這個結局,實在是讓我咬牙切齒,甚至都想Google看看有沒有解答,幸好我忍住了,等幾年後我想起來,也許再靜下心來,重看一次吧,哈~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審判者傳奇:鋼鐵心(Reckoners: Steelheart)》,布蘭登.山德森(Brandon Sanderson)著

近年來,拜Marvel所賜,許多的美國英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上映,沒想到,今年布蘭登也出了一本與超級英雄有關的小說,雖然不是之前我愛看的架空奇幻小說,看看他不一樣的寫作風格,也是另一種樂趣。

《審判者傳奇:鋼鐵心》的故事就發生在不久的將來,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顆奇異的禍星,同時,世界上開始出現擁有各式各樣超能力的超級人類,稱之為異能者,這些異能者沒有成為英雄守護世界,反而是破壞社會秩序的角色,政府無法制裁這些人,強大的異能者擁有免疫槍炮的能力,最後導致政府幾乎瓦解,一個個強大的異能者,成了分佈在全球的土霸主;其中一個超強的土霸主─鋼鐵心,刀槍不入,能飛行,還能發射死光攻擊遠方,十年來統治著新洛杉磯,其治下的人民,只能生活在恐懼中;主角大衛在十年前(八歲時),曾經目睹鋼鐵心受傷,現在,他想要找出其弱點,為父復仇!

本書的基本邏輯,仍然依循奇幻小說的主軸,要擁有強大的力量,就必須付出相應的努力,沒有足夠的努力,人是無法駕馭力量的,反而會被力量所控制,書中的異能者都是突然間就擁有了力量,心中所想,就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只會破壞,在其治下的生活水準,沒有因此他的力量而受益,反而退回了中古世紀,甚至可能還不如;在書中,這些異能者被比喻成颱風一類的天然災害,無法被政府控制,又因為其永久存在,最終導致了政府的瓦解,也可算是末日後的小說。
這本書能吸引我在兩天內看完,在於一個很棒的設定,每個異能者都有弱點,只要找到了,他就會像普通人一樣,可以被輕易地殺死,所以異能者本身,會用盡心思保護弱點不被他人得知,鋼鐵心和大衛之間的鬥智,就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原來,多動動腦,所有困難的事,都有解決的辦法!

看了這本書的後記,我不會再念為什麼不是《颶光典集二部曲》了,必須承認,布蘭登實在是挖坑大王,僅管他寫書的速度真的是滿快的,一年至少有一本新書,但他居然同時在寫「 十三」本書,這實在是...只能期望,寫颶光二部曲的時間,可以多一點了~
PS. 在英文Wiki上發現,二部曲似乎有望在2014年出版了!耶!
不知道算不算好消息,《審判者傳奇》會是個三部曲的小說,而且英文版的第二集,應該會在秋天發行,順利的話,應該是明年就可以看得到了吧,哈哈!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小野著

在更年輕的時候,我可能不會看這樣子的書,但在那一天,在逛書店的時候,看到封底寫著,「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有很多人事物值得相信」,「我們還是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事」,「我們還是有機會綻放自我」,就覺得,好像我應該看看這本書,看看我能夠多做些什麼事!

小野有一篇文章,《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在最近這段時間,在網路上流傳很廣,我覺得,這本書,也是在用另一個方式告訴讀者,「選擇」,其實比我們自以為的,多了很多,雖然也許我們的小時候,似乎真的不多,尤其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大學錄取率的大幅提高,幾乎都是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到了大學畢業之後,似乎才稍微有了一點點彈性,可以選擇直接就業,還是繼續深造等等;但其實現在,大家已經走出了很多條路了,以前講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代表著當時的主流價值,今天呢?美國,英國,歐陸國家,俄羅斯,也許中東也有了不少台灣的留學生,甚至台灣的學術界,也能自行培養不遜於留學國外的研究生;就業也是,不再只是侷限於台灣,中國,新加坡,連中東的航空公司也來台灣徵才,甚至紐澳的打工度假,也都是選項之一,有了這些多元化的選擇,不同文化的培養,其實是非常讓人興奮的,也許過程中會迷惘,甚至會不進反退,這些經歷都會是養分,在未來,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變化。

在寫這篇心得的時候,讓我回想起高中的一堂國文課,當時老師正在解釋易經中的乾卦,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句「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為什麼群龍無首會是大吉?因為當「九五,飛龍在天」時,領導者帶領大家衝出一段高峰之後,相對就到了低谷,此時的群龍正在這個混沌中,尋找未來可能的方向,未來正有無限可能等在前方;聯想回今天的台灣,似乎正處在一個這樣的混亂,危機與轉機並存的時間點,讓我對於台灣的未來,不再那麼悲觀,會想要做點什麼,希望能夠加一把力,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想要看這一本書。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美麗男孩》,大衛.薜夫(David Sheff)著

這本書是前陣子在某人的部落格上看到介紹,而從圖書館借回來了,沒想到看書中途,心情卻比我想像中沈重,也才真的對「毒品」,有了更多的體認。

本書作者的兒子,尼克,在國中時第一次接觸酒精,毒品,結果,就幾乎毀了他的人生,雖然他仍能在課業上有好表現(高中之前),但卻無法穩定維持,因為尼克總是會受不了誘惑,再次沉淪,念了好幾所大學,最後放棄,雖然尼克仍有些許理智,會強迫自己參與戒毒計劃,但總是不能持續,因此書中就一直持續這樣的過程,吸毒-->勒戒-->吸毒-->勒戒,正好與最近看的一本書《為什麼你的故事被打X》有所呼應,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某種程度上可以被歸類出某一種特殊公式,而這本書,自然不會符合那個公式,我看到後面,真的很膩,就好像,我也在承受作者不斷地面對兒子戒毒失敗的打擊一樣,讓人心情低落...



=====以下有雷=====


不過,這本書的故事,從來都不是重點,無盡的父愛才是,雖然我還沒有孩子,當同學談到自己的女兒,同事談到自己的兒子,眼中的光芒,口中的疼愛,是那麼~觸動人心,在本書中,這樣的觸動,更加強烈,當孩子再一次被毒品俘虜,父親心中的痛,後悔,責備,雖然文字無法詳述,但那心情卻能透過文字傳達,尤其是其中的一段文字,在經過一連串的打擊之後,許多人都勸告大衛:「放棄吧!求不回來了,已經失望太多次了!」
「可是,尼克是我的兒子呀!我怎麼能放棄我的孩子呢!」雖然很多次作者都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嘗試幫助孩子,但仍然每次都會試途伸手拉尼克一把,真的是...無法放棄啊~雖然心中那位可愛,美麗的八歲小男孩,似乎已在酒精與毒品的侵蝕下,幾乎消失不見,作為孩子父親,又怎能放手呢?

幸好,在經過多年的經歷之後,作者終於發現,他還有其他家人,再婚的妻子─凱倫,與凱倫的兩個孩子,關心尼克很重要,但是他還有其他家人,至少是和尼克一樣重要的家人,不該因為尼克,而忽略、破壞了與他們的關係,我想這是上癮者的家人,都應該學習的一課,無論他們是否放棄了上癮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