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電影] 《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華特.米堤(Walter Mitty)是《生活雜誌》相片部的員工,但常常在放空,進入自己的白日夢中。長期和《生活雜誌》配合的知名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有一天送了一捲特別的軟片作品,並特別說明希望有一張相片(25號相片)能夠成為「生活雜誌」最後一期的封面;但華特卻找不到這張相片,無可奈何之下,他下了一個大決定,走出相片部,追著尚恩居無定所的行蹤,一定要問個明白。

在華特走出相片部之後,他就愈來愈少做白日夢了,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現實的生活比白日夢還精彩,他根本就不會想要遁入白日夢中去追尋刺激!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人生,我最常做白日夢的時候,就是國小,國中,從高中,大學開始,愈來愈少,似乎就是當我只知道念書的時候,無聊的時間相對是比較多的,進了大學,不再只有念書,還有愛情與社團,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上的種種挑戰,都不斷地在豐富我的人生,也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做白日夢了~

看完這部片,我其實只有一個感觸,某種程度上,做白日夢,代表的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所以需要遁入白日夢中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白日夢,也代表了自己的人生的匱乏,因為不夠豐富,會有許多時間可以東想西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哲學家,想的內容,就只能是白日夢;所以,讓我更珍惜自己的現實人生,它是這麼地豐富,讓我能好好品嚐人生的七情六慾,真的是讓人很滿足!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電影] KANO

在電影剛上映沒多久,我就和朋友去看了「KANO」,只是沒想到實在太熱門了,這陣子在網路上看了許許多多與KANO相關的議題,結果,我反而寫不出心得,受到大家的影響,實在太大...


=====以下有雷=====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電影中,在嘉義農林棒球隊打入甲子園的同時,影響台灣甚大的嘉南大圳也同時完工,看電影時我就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要花篇幅在述說嘉南大圳的故事,連結性實在有點弱,木瓜的故事,雖然和整體劇情主軸有所連結,但我還是覺得有點刻意,嘉南大圳就更不用說了......後來才知道,原來導演是想創造「福雙至」的美好,讓喜悅能夠達到「最高」!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處理得不是很好,在甲子園的比賽後期,因為投手吳明捷的手指破皮流血,無法再投變化球,只能投直球被打者打擊,此時,只要球被球員守下,球員就會大叫「歡迎光臨」,這個情節應該要處理得更細膩,這應該是一段能感動人心的段落,但處理得過於粗糙了,只讓人覺得,「為什麼要喊歡迎光臨?」反而摸不著頭緒,稍微中斷了觀影的情緒。

雖然自己覺得,KANO有這兩點瑕疵,讓人在觀影的情緒上有點不能連貫,這仍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除了棒球很容易讓台灣人感動以外,運動賽場上的感情,會讓人忍不住想起過去美好,或是痛苦的年輕時光,為了冠軍,在烈陽下,在風雨中,揮汗,流淚的準備,到球場上的拚搏,最終因為冠軍只有一個,不是人人都能享受那甜美的果實,更讓人刻骨銘心~

PS. 劇情上還有個小小瑕疵,我不記得有看到打網球的蘇,是怎麼被網羅進球隊的,雖然前面的鋪墊,讓人知道他是會被拉進去的。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電影] 《大稻埕》

這一天,和公司的幾位同事一起到京站觀賞《大稻埕》,事前,我已在報紙上看了一些影評,細節部分我沒有仔細看,不過大部分都對這部片是正面評語,再加上一點「考究不力」的負評,讓我對這部片還挺期待的。

看完之後,我反倒是對這些影評有點哭笑不得,這明明就是一部賀歲喜劇片,這些影評卻以頗嚴肅的角度,比較像是藝術片,或是要傳達導演某些特定理念的慨念片來看這部片,自然就會去把所謂「牛頭不對馬尾」或是「張飛打岳飛」的劇情拿出來批評一番,我覺得,這高估了導演想在這部片中傳達的東西。

在一部影片中,我覺得只要出現「時光機器」這個梗,就代表這部影片不是很嚴謹的影片,除非導演在片中還提出一些看似頗有理,可以自圓其說的理論來支持「時光機器」的存在,但在《大稻埕》中,這部分付之闕如,就可以想見,其實導演只是想利用「穿越梗」,帶領觀眾回到過去,去看一些導演覺得有趣的東西。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不少人提到的,劇中一群年輕人大喊:「我們是誰?」「我們是台灣人。」我雖然認同,但我覺得這一段劇情,非常矯情,很突兀,一點都不自然,給人一種很刻意地設計了這一段劇情,為了能夠喊出這幾句話,給我一種,導演知道現在觀眾愛看,想看這個,所以呢?就在一個好像可以加入這個段落的地方,就把這一段加進去了,為了票房考量。

我覺得《大稻埕》有個角色設定得很好,很容易引起共鳴,主角佑熙是個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七或八年級生,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四周的人事物的無目標大學生,這一點可以從兩件事看得出來,在片頭要追女朋友時,他完全沒有去打聽女生的情況,只在意自己想用什麼方式表白,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在片尾才發現,原來跟在他身邊的一群朋友們,也都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想法,但在之前,他從來沒有關心過這些支持他的朋友,沒有過這樣深入的討論,這樣的成長,是觀眾們樂見的,也是本片的主軸,只是,現實中這樣的一個大學生,要怎麼才能有類似的契機,能夠成長為一個想要拚出自己榮光的青年呢?回到過去,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吧!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電影] 《悲慘世界》

印象中很久以前,可能是國中的時候吧,曾經看過《悲慘世界》這本書,經過這麼多年,我只記得一段劇情,主角尚萬強(其實是看了電影才記得主角的名字的),就僅僅因為偷了一條麵包,就坐了十九年的牢,真的是不可想像,如果偷一條麵包就要入監十九年,那其他的罪行怎麼判罰呢?可能因為這個無解的問題,所以我才能記得這段劇情這麼久吧!

這部片,其實是用舞台劇,或者說是音樂劇的方式搬上了大螢幕,所以大部分的對白,其實都是用唱的,就給人一種不是那麼真實的感覺,我覺得這樣的表現方式是很好的,因為劇情實在是太長,太多了,如果以很實際的方式表現,我想這部片至少要四個小時才行,然後可能還會被許多人覺得不到位,可能有些細節被迫放棄,但就可能有人會覺得不應該;像現在以音樂劇的方式表現,大家都可以理解,有些細節就可以很快地帶過,甚至有些場景就像是在舞台上表演,不用那麼地寫實,這次的看電影體驗(雖然只是在HBO上看的),真的很特別,自己會知道,某些段落,旁邊的佈景不重要(電影本身的搭景也沒有很好),自己用想像的,將其補充完整,把心思放在演員的表現就好;某些場景,又很寫實,可以讓人更好地融入劇情。



=====以下有雷=====



本片的主劇情,其實就是主角尚萬強的贖罪史,一開始偷了麵包入獄,開始了肉體上的贖罪,因為肉體的痛苦,導致心靈的扭曲,幸好,有位牧師拯救了他,讓他的心靈能夠發現人性的善,但是,人的心是很容易墮落的,尚萬強又漸漸地開始沈淪,直到遇見珂賽特,終於極大化了他心中的善,只是同時也帶來了另一種若難,尚萬強時時會感受到惡的誘惑,必須一次次的抗拒誘惑,才能走在善的道路,看來他走得非常地辛苦,在片尾的時候,當最終的一刻終於來臨時,他是充滿著喜悅,極為渴望地擁抱這一刻,也許就因為真的太痛苦了;讓我感覺到,真的...好...好宗教啊~我其實並不知原著的寫作背景,很直覺地就讓我想到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大藝術家們,不得不拿著宗教的贊助,製作宗教故事的景象,也許,《悲慘世界》也有類似的故事?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電影] 《機器戰警(Robocop,2014)》

說來也奇怪,當初在電視上看到預告的時候,心裡就湧現了一股衝動,覺得自己一定要進電影院看看這部重拍的《機器戰警》,猜想是因為當初《機器戰警》上映時,雖然我還是個孩子,這部電影仍然讓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他的重拍電影,上映時間幾乎都是在我出生之前,因此沒有這樣的衝動,於是在電影上映之後沒多久,就和朋友進了電影院。

結果電影才剛開始一分鐘,我就被震憾到了,山穆.傑克森咄咄逼人的演出,把整部電影,帶往一個很具侵略性的氛圍,讓我覺得有點不舒服;看完整部片,那個感受很奇怪,雖然好萊塢的電影難免會宣傳美國國威的劇情,但使用像這部片這樣,這麼露骨,這麼具侵略性的方式的,我想應該很少,會讓人不自覺地,微微地就會抵觸它。

如果單純只看墨菲部分的劇情,其實還滿熱鬧的,看著主角大殺四方,總是會讓人覺得很過癮,尤其對一個男孩子來說,結果這兩個情緒,就在剛看完電影時,很矛盾地在我心中糾結著。

以劇情主線來說,這兩部片也差很多,我印象中,1987年的《機器戰警》的主軸是「人性」與「程式」之間的拉扯,所以劇情就在墨菲找回人性之後結束了;而2014年的《機器戰警》,我看到的則是「人」與「體制」的對抗,不知是不是因為這幾年,在全球各地發生了好幾起民眾對政府的抗爭活動,給了編劇靈感把故事主軸修改成這樣,故事中,主角總能憑著一股熱血,破壞了體制以達成目標,現實中,這股熱血是不夠的,已經成形的體制,要想改變,需要的是長期的力量,就像水一樣,加上了時間因素,才能滴水穿石。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影集] 神盾局特工

看過《復仇者聯盟》之後,基本上覺得那是一部歡樂的英雄電影,其中比較特別的一個喬段,就是探員考森被洛基殺死,這是片中的轉捩點,也讓考森被記住了,沒想到,因此催生了一部新影集,由復活的菲爾.考森,帶領著一組SHIELD探員,在超級英雄忙著其他事件時,解決發生在全球的異常事故。

本來是帶著很輕鬆的心情在看這部影集,算是有點回味整個故事吧,沒想到,在第五或第六集時,考森探員卻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在許多故事中,一個龐大的組織,總是會由上到下分成許多的層級,若權限不夠,連知道的權利都沒有,每次當有個大頭對著主角說,你的權限不夠,不能知道某某事,總是會讓人恨得牙癢癢的,當然每次主角總是會打破規則去得知「這件重要的事」,然後有相應的措施,但這次,考森卻說:「當我需要你為我保守秘密的時候,我怎麼知道你是靠得住的?」

這讓我有點小震撼,是啊,當一個人在權限不足的時候,就會打破規則去知道一些不該知道的事,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會是個可以保守秘密的人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他很有可能會有更多的理由,要把這個秘密跟別人分享,難怪這些離經叛道的主角,在組織中總是爬不到高位,哈~

由這個觀點來看,這樣的組織架構,又有點像是必要之惡,組織高層,必須靠它,才有辦法分辨下屬的忠誠度,有點像是在公司裡,除了一些基本的保密之外,一個主管要怎麼知道下屬有才幹?靠一般的正常工作?不,這種一般工作,基本上大家都做得不錯,頂多就是花的時間長,還是短而已;要看有沒有才幹,就是丟給你額外的工作,這類的工作做的好,又不影響本來工作,才會顯示出你的厲害,才有機會加官進爵,所以這些中階主管們,總是公司裡工作得最辛苦的一群。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電影] 《看見台灣》

也許因為知道這部片,是從天空看台灣,不太可能有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劇情,因而抱持著有點嚴肅的心情在觀賞,結果發現,這部片真的很像是在寫一篇論說文,完全按照「起承轉合」的架構在鋪陳,一開始是美麗壯闊的山河,接著就慢慢帶出導演在空中看到的,台灣的哀愁...

在這些景色中,印象最深刻的景色有兩個,第一個是大霸尖山,看起來好像天外奇蹟(UP)中的屋子飛到了山頂,超奇怪的,當時心中的第一個念頭是,這要怎麼爬上去呀?今年初我才覺得爬上南湖大山好累,好辛苦,暫時不要再爬了,結果一看到大霸尖山,我心中想的居然又是怎麼才能上去,真是...原來我身負登山者的血液嗎?
(事後Google了一下,發現似乎不用真的爬上去,只要抵達屋腳,就算是登頂大霸尖山了~)

第二個地點是阿里山的祝山車站,看日出的有名景點,在一片綠林中,出現的一個小巧的車站與景觀台,真的好漂亮,讓我想到好久沒有去了,是不是應該再去從不同的角度看看呢?結果鏡頭一拉遠,旁邊就是一片崩落的坡地,很醜陋,也很危險, 給人很大的衝擊;今天的台灣,似乎處處都是這樣,在美景的旁邊,總是暗藏著醜惡的另一面。

必須承認,看完這部片後,心情其實頗為沈重,台灣,這塊土地,已經病得有點嚴重了,希望,卻只有一點點;幸好,現在由於網路的發達,已經可以發現,有愈來愈多的管道,可以讓人們找到對的方式來幫助她;也有愈來愈多的,新一代的公眾人物,願意出頭帶著大家一起努力;再加上自己的一點心力,相信台灣能夠漸漸好轉!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電影] 《怪獸大學》

上週末與朋友一起去看了《怪獸大學》,這是2001年的《怪獸電力公司》的前傳,講述的是大眼怪與毛怪在大學時的故事,兩個經歷迥異的怪物是怎麼碰在一起的?成了最佳拍擋,最後甚至還進了怪獸電力公司成為最頂尖的拍擋?

整部片的劇情,說起來其實還滿老套的,大眼怪是天份不足但很努力的代表,終於讓他考上第一志願,而毛怪則是天份其高,不用努力就能被怪獸大學錄取,這樣的兩個角色能激盪出的火花,其實之前應該已有些電影拍攝過了,有新意的部分可能不多,經過皮克斯(Pixar)重新包裝之後,仍然是部熱鬧有趣的影片;只是我覺得跟《怪獸電力公司》相比,弱了一點,少了阿布的調劑與冒險行動,就是少了點什麼的感覺!


=====以下有雷=====


看完影片後,有聽到有其他觀眾說:「看吧!念大學不重要!他們還不是沒有大學畢業就能闖出一番事業。」這就讓我想到東方由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科舉制度就是一直念書,一直考試,直到過了最後一關,就可以直接接受皇帝詔令開始工作(做官);但在現今的社會,念書只是為了培養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基礎知識,方向與以往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什麼還要去拚最高學歷呢?

現代社會基本上是由歐美發展出來的,他們的教育制度又是如何呢?基本上父母只會培養孩子到高中畢業,這時候的孩子就具備了足夠的基礎知識,所以孩子在畢業後,就會開始找工作,在社會中討生活,也許兩三年後,職涯發展受限,才又再回到學校,或者高中畢業時,瞄準的就是某些須要更高教育水準的工作,志向,因而繼續念大學;但在台灣,無論哪一種情況,受父母,社會所逼,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進了大學,但卻沒有方向,這樣的大學生,是無法獲得成長的,大學,採用的是「自學」教育,若孩子自己失去了「心」,又能自學到什麼樣的知識呢?也難怪社會上有許多人會質疑現今的大學生水準…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電影] 絕命連線(The Call), It’s too late. It has been done.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看荷莉貝瑞的新片─《絕命連線(The Call)》, 荷莉貝瑞飾演一位在911勤務中心(相當於台灣110)的接線生,負責協調全州各單位為民眾服務,當然主要是警察與消防人員,一天,有個十五六歲的少女打電話進來,有歹徒闖入,荷莉貝瑞有辦法讓這個少女逃過毒手嗎?

看這部電影,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設備好先進喔!每個接線生面前都有四個螢幕,一個顯示報案人的地址(透過手機訊號追蹤,一接通就找到了),一個用來記錄處理狀況,一個則是警政資源,還有一個忘了...難怪可以整合資源協助報案人,其實還滿讓人信服的,就是要有這些資訊,才能好好地幫助對方;只是不知台灣有沒有那麼先進的設備。

只是這套系統有個缺陷,如果是預付卡手機,就追蹤不到位置,因為預付卡的機制,只能找得到基地台,為了安全起見,能夠被找到,還是不要用預付卡好了~

這樣一個特別的題材,再加上警匪鬥智,整部片的節奏相當緊湊,非常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連續多個小高潮讓人不會注意到時間一下子就過了,但很可惜,最後的結尾,卻又回到了英雄主義,讓荷莉貝瑞直面綁匪,直接進行對抗,反而讓電影前面三分之二的團隊合作落空,讓人感覺很怪,而且,好萊塢的英雄主義劇情,基本上就是那少少的幾個老梗,太容易猜到了,真的是太可惜了~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主演


派特在八個月前,因為發現妻子外遇,整個情緒失控,深埋心中的暴力突然爆發不可控制,因而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八個月後,他帶著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回來了,他是否真的擺脫了躁鬱症的影響呢?他真的能夠和妻子再回到從前嗎?

這部片中,最引人深思的片段,就在派特和蒂芬妮在餐廳吃完穀片後的一段對話,蒂芬妮對派特說,雖然她在丈夫死亡之後有過一個放浪的生活,但她接受了她自己有那樣的一面,與那一面共同生活,迎向更美好,或是更辛苦的明天,派特能夠這樣面對自己暴躁的那一面嗎?

這段話讓我想到前幾天的新聞,有位家長發起了一個活動,希望孩子班上的某個同學主動轉班,因為這個同學是過動兒,影響了其他人;我有朋友在當小學老師,他也告訴我,現在似乎每個班級都會有過動兒,這就讓我想到,以前自己還是小學生時,為什麼都沒有聽說在班上有過動兒?現在的小朋友真的比較「過動」嗎?

我想應該不是,是醫學(?),科學(?)的發達,所以針對個人的某些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特別定義出來,然後開發藥物加以控制,想要透過藥物把這些不易受控制的人,調整成社會期待的樣子,讓其再次融入社會,成為穩定的大多數,而不是經受某些刺激之後,可能就會爆發的不安定分子。

個人覺得,這裡面有個很大的問題,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承認人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善與惡的綜合體,那麼人的個性上自然也有暴躁的一面,放浪的一面,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這一面,甚至將其看作是病症,要使用藥物加以治療呢?尤其當這樣的人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不是應該因材施教,讓其學習該如何與自己心中較不一樣的這一面一起共存呢?曾有人說過,天才與瘋子,不過只有一線之隔,如果老師能夠引導小朋友,借助這特殊的才情,也許小朋友就有機會在某些特定領域大放光彩;若藉由藥物將其壓抑,那不過又是一個平凡的,乖乖的小朋友罷了!

當然,在實務上總是有許多問題要同時面對,這樣的想法,也許就是所謂學者在象牙塔中的看法吧!純粹只是理論上可行,或者,其實只有一定財力與認知的家長,才有這樣的精力與時間,能夠給予自己的寶貝,這個與他人不同的孩子鼓勵,並支持他走上不一樣的道路,而能發光發熱吧!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電影] I am bad and that's good. I will never be good and that's not bad.


昨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無敵破壞王》,隔了很久,終於又進了電影院看卡通,真的很好看,本來就預期會很精彩,實際上也真的是部很棒的電影,雖然主角Ralph只去了兩個不同的遊戲世界,感覺有點不過癮。

電影剛開始,就發覺得為什麼會有許多人說這部片很有皮克斯電影的fu,因為它在最前面放了一段與本文無關的小短片,沒有台詞,就讓觀眾能夠發出會心一笑,真的是很Pixar。

整部電影如果說得嚴肅一點,就是一個追尋自我定位的過程;我們小時候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行為上也都乖乖地聽從父母的話,到了國高中時,因為自我意識的抬頭,開始出現叛逆期,想要找到自己在家庭,在學校的定位,到了高中大學,或者甚至是研究所時,有個混沌不清的未來正在不遠的前方,大家又開始尋自己能在社會上做什麼?我要怎麼才能養家活口?遊戲中的主角,並沒有這個選擇的機會,程式已定,所以Ralph只能每天不停地拆房子,被排擠,在遊戲三十週紀念日時,他終於跨出了一步,對自我展開了追尋。

當一個人擁有力量,無論是權力,金錢或者甚至只是一把槍,這樣的力量倒底是讓人變得更好?傷害其他人?或者反而毀滅自己?其實和其如何得到力量有關。如果只是單純的被給予,那只是小孩玩大刀,傷人又傷己,如果是自己經過拚博而來,除了得到力量,還會同時知道怎麼掌握這股力量,才會知道怎麼使用這樣的力量過得更好;就像Ralph的破壞力量其實是與生俱來的,他只知道「破壞,再破壞」,什麼情況下,破壞的力量甚至比創造更有力量呢?他完全沒有概念,只有在經過這樣的追尋之後,他才能真正地,發自內心地認同,擁有邪惡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永遠也不會擁有善良的力量,這就是我,真是太棒了!I am bad and that’s good. I will nevew be good and that’s not bad.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電影] 龍紋身的女孩(好萊塢版本)


還記得當初看完原著的時候,大家都說好看,可是我卻不覺得,因為女孩之所以能得到許多資訊,靠的是非法入侵相關人的電腦,從中得到許多黑暗資料所以才能讓男主角後來告贏對手,這讓我很反感,本來以為會是本推理小說,結果就靠駭客手段,實在很讓我失望,於是我就沒有看第二與第三集。 
進了電影院之後,沒想到上述缺點反而成了優點,這樣可以省略一些不重要的枝微末節,把重點放在想討論的事情,例如邊緣少女問題,例如殺人魔議題,反而讓電影的節奏進展得很順暢,鬆緊有度,一點都不覺得已經在電影院裡坐了兩個小時,好看。 
唯一有點違和的,大概就是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的形象實在太硬漢,在本片中實在太弱勢了點,讓人有點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