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主演
派特在八個月前,因為發現妻子外遇,整個情緒失控,深埋心中的暴力突然爆發不可控制,因而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八個月後,他帶著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回來了,他是否真的擺脫了躁鬱症的影響呢?他真的能夠和妻子再回到從前嗎?
這部片中,最引人深思的片段,就在派特和蒂芬妮在餐廳吃完穀片後的一段對話,蒂芬妮對派特說,雖然她在丈夫死亡之後有過一個放浪的生活,但她接受了她自己有那樣的一面,與那一面共同生活,迎向更美好,或是更辛苦的明天,派特能夠這樣面對自己暴躁的那一面嗎?
這段話讓我想到前幾天的新聞,有位家長發起了一個活動,希望孩子班上的某個同學主動轉班,因為這個同學是過動兒,影響了其他人;我有朋友在當小學老師,他也告訴我,現在似乎每個班級都會有過動兒,這就讓我想到,以前自己還是小學生時,為什麼都沒有聽說在班上有過動兒?現在的小朋友真的比較「過動」嗎?
我想應該不是,是醫學(?),科學(?)的發達,所以針對個人的某些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特別定義出來,然後開發藥物加以控制,想要透過藥物把這些不易受控制的人,調整成社會期待的樣子,讓其再次融入社會,成為穩定的大多數,而不是經受某些刺激之後,可能就會爆發的不安定分子。
個人覺得,這裡面有個很大的問題,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承認人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善與惡的綜合體,那麼人的個性上自然也有暴躁的一面,放浪的一面,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這一面,甚至將其看作是病症,要使用藥物加以治療呢?尤其當這樣的人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不是應該因材施教,讓其學習該如何與自己心中較不一樣的這一面一起共存呢?曾有人說過,天才與瘋子,不過只有一線之隔,如果老師能夠引導小朋友,借助這特殊的才情,也許小朋友就有機會在某些特定領域大放光彩;若藉由藥物將其壓抑,那不過又是一個平凡的,乖乖的小朋友罷了!
當然,在實務上總是有許多問題要同時面對,這樣的想法,也許就是所謂學者在象牙塔中的看法吧!純粹只是理論上可行,或者,其實只有一定財力與認知的家長,才有這樣的精力與時間,能夠給予自己的寶貝,這個與他人不同的孩子鼓勵,並支持他走上不一樣的道路,而能發光發熱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